分享

营地教育:融入体验 受用终身

2013-04-12

  不好好在家待着,到沙漠去干什么?沙漠里那么晒那么热,多遭罪啊!孩子连帐篷都不会搭,不是去锻炼大人吧?听说沙漠里有毒蛇、毒蝎子,要是被咬到了怎么办……今年8月,我和儿子哲哲报名参加营地教育网主办的沙漠行走活动。临行前,哲哲妈各种不放心。

图片6

  没想到,两天的行程让包括我俩在内的10余个家庭,感受了无数艰辛与快乐。说艰辛,是除了急行军般的行走,还要经受高温、日晒、负重等诸多不便;说快乐,是因为傍晚的大漠风光极其壮丽,清晨的沙漠亦有着动人的美。更重要的是,此次行走让我重新看待自以为很了解的小家伙,也让他重新看待自以为很熟悉的沙漠、大自然,以及生活本身。


  营地教育不只是走走看看


  对哲哲而言,此次活动可谓难忘的科普之旅。一路上,他给小朋友们讲拟步甲虫与蜣螂的区别,讲沙蜥的种类与习性,他甚至还真的捉到一只沙蜥。他描述道:“在一个沙坡背面,我发现有很多拟步甲虫的残肢,还有很多小脚印,我想附近一定有很多沙蜥。于是,我就在一个小洞前守株待兔,没想到真的让我等到了。”向小伙伴们炫耀过后,他又将沙蜥放生,目送它在沙地快速爬远。回到北京后,哲哲还念念不忘那只小蜥蜴。
  此次沙漠行走,也让哲哲重新看待沙漠。原来沙漠不只有晒和热,清晨和傍晚的景色也非常壮丽,他甚至应景地吟出“长河落日圆”的诗句。他还明白了一个人的重要禀赋就是坚持,“很多路看上去很难走,只要坚持就能完成”;意识到自己有着巨大的潜力,最初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最后他完成得很好。他也知道了众人行的意义,“一开始我特别想第一个到达终点,就一个人在前面快步走,可非常累,还绕了远路。后来和大部队一起走,大家边走边聊天,比一个人有意思多了,不觉得累,不知不觉就到了终点”。
  其实,但凡教育巧妙地融入粗粝的肌肤体验,总是让人终身难忘。就像孩子爬上高树后,虽被树枝划出一道道血印,却为着做到了小伙伴未做到的事、见到别人所未见的风景、学到别人没有的爬树技能而兴奋不已。而这,就是营地教育的独特魅力。
  区别于书本阅读和课堂教学,营地教育侧重让孩子在体验中达成一定目标,完成自我认知,收获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成长,其中有着更多的教育意味,因此不是走马观花式的看与学,不是通过发放证书来“提升技能”,更不是简单地将课堂搬到营地。就像美国营地协会给出的定义,营地教育是“一种在户外以团队生活为形式,并达到创造性、娱乐性和教育意义的持续体验。通过领导力培训以及自然环境的熏陶,帮助每位营员达到生理、心理、社交能力以及心灵方面的成长”。


  营地里有最美的课堂


  有个好玩的细节是,傍晚在沙漠深处露营时,一组大人搭的帐篷由于没有培土,结果被大风吹跑。见橙色的帐篷翻滚着越过沙丘,几个大人费力地在后面追,哲哲撇撇嘴:“大人啊,老让孩子认真听讲,自己却不认真听,这下吃苦头了吧。”等到我俩搭帐篷时,他搭得特别认真,帐篷看上去比其他组的都坚固,即使来了六级大风也不怕。
  晚上,几位家长坐在一起聊童书阅读、户外运动等话题,哲哲也凑热闹听。后来他告诉我:“你们聊得还不错,我都听了,挺有帮助的。”实际上,我很希望哲哲能从参与沙漠行走的专家身上学到更多,希望营地教育被赋予更多的教育内涵,如通过课程化、专业化等来提升营地教育的品质,而不是依然停留在走走、看看、玩玩的夏(冬)令营层面。这样孩子们更愿意接受,收获也更大。
  遗憾的是,我国的营地教育起步较晚,只是近些年来才受到关注,很多细节还需要不断完善,还需多向国外学习,扩大辐射面,深植在体验中学的教育理念。据统计,美国有1万多个营地,每年服务超过1000万名中小学生。日本有3500多个营地,每年超过3000万名中小学生参与营地教育活动。澳大利亚是营地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最紧密的国家,营地教育已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。这些国家的营地教育往往在湖泊、森林等地开展,有几十种项目,课程体系非常专业。
  对于国内的营地教育而言,当前迫切需要做的是认识到此种教育方式的益处,把营地作为最美的课堂,在切合孩子身心发育特点和实际需求的前提下,引导孩子发展多种能力。以沙漠行走为例,其实完全可以请心理专家、阅读专家、昆虫学家、户外运动专家等加入。在活动中或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问题,巧妙地进行心理辅导,或引导孩子活动前阅读相关书籍,将阅读内容与实地探究相结合,或在昆虫学家的指导下,活动过程中多观察昆虫、了解昆虫。也可以请户外运动专家讲解户外运动的益处与注意事项,通过越野行走、独自搭帐篷、趣味比赛等活动,提高孩子的生存能力,并使其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。


  亲子共参与教育价值更明显


  此外,营地教育不妨改变夏(冬)令营只让孩子参与而父母靠边站的模式,以家庭的形式来开展。实际上,父母与孩子共同参与活动,能反映出一个家庭的教育观和价值观,更具有教育意义。因为很多父母平时很少与孩子在一起,彼此之间并不真正了解。此次沙漠行走,一名小女生的初衷就是“希望和爸爸好好聊聊天”。
  而亲子共同参与营地活动,由于相对固定的空间,很容易凝聚亲子关系,加强彼此间的了解,发挥身教大于言教的作用,进而引导父母调整教育行为,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。遇到困难或问题时,双方有效沟通、及时解决的过程,无论对父母还是孩子,都是十分宝贵的经历和回忆。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,家庭教育最根本之处即在于营建良好的亲子关系。关系好了,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才可能是积极的、正面的。
  沙漠行走活动结束后,就有孩子表示,这两天是和爸爸妈妈度过的最快乐的时光。有的孩子变得更有自信,因为他发现自己“并不弱小,两天的行走都走在了爸爸妈妈的前面”。许多父母也发现,孩子身上的坚韧个性远胜于自己,不但不给别人添麻烦,还知道帮助其他人,自觉捡起沙漠里的垃圾。晚上露营时,小朋友们仰望星空,辨识星座,对着流星许愿,是“以前在家里所没有过的经历”。行程结束后,那种携手走过来的成就感、幸福感,也让每个家庭紧紧凝聚在一起,意识到要珍惜家人团聚的幸福时光。
  而这些,与其说是营地教育的益处,不如说是营地教育为父母和孩子提供了一个重新看待自己、家庭、教育的平台,让每个人在身心磨砺之后,明白生活中哪些重要、哪些不重要,哪些该在教育中坚持、哪些该舍弃。